我沒想到,現在的購房者買房還繼續抱著過去那套心態,本以為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指導下,房價穩定大局已經確立,購房者不會再相信什么房價大漲,而應該回歸居住本質。
我相信大多數人確實如此,在買房的時候更加謹慎了,更加知道自己要什么了,所以在買房看房時,關注的不僅僅只是房價上漲問題,而更多從居住本身考量房子舒適度、保值增值性上。
但依然有少數情況,一些項目依然瘋狂地追逐房子本身之外的東西。
據證券時報稱, “不管怎么樣,樓層、戶型這些買房指標在價格差面前顯得微不足道。幾乎沒有看到有人討論新房朝向、樓層、戶型實用性等問題?!崩钗跽宫F出手機里好幾個打新群,里面幾乎沒有人關注房子本身質量的指標,“我在選房現場聽到最多的是這么一句話,無論剩下什么樓層、戶型,只要有房買,什么都不挑,他們直接訴求是期待現有房價至少能翻倍?!?
我聽到這樣的話,第一感覺認為他們瘋了嗎?現在居然還有這樣的現象?但是在他們看來,他們沒瘋,他們很聰明,因為認為搶到即賺到,甚至他們的直接訴求就是房價至少翻倍,大賺一筆。
對于這種現象,新華社發表《新華時評:抑制樓市“打新熱”需要“硬核”舉措》文章稱,近來,部分城市樓市火爆,一些“網紅”樓盤甚至出現“萬人搶房”“眾籌打新”現象?!按蛐聼帷北澈?,新房、二手房價格“雙軌套利”浮現,樓市調控問題再次引起關注。
為啥叫“打新”???說白了,就是只要你搶到基本上就白賺。這跟新舊住宅價格倒掛有直接關系。在深圳,核心區某網紅盤開盤均價約13萬元/平,但是周邊的二手房價格高達18萬元/平,“搖上一套新房,賬面浮盈就是幾百萬元”,很多百姓紛紛表示,有機會當然要試試。
是啊,非常能理解,我也相信您能理解開始說的,購房者根本不在乎什么戶型、朝向、樓層等硬指標,因為在更大的利益面前,這些都不重要。
可這就是問題,問題在于,無房者,在本輪深圳新房熱潮中被給予了優先選房的資格,但是千萬的豪宅價賣給無房的剛需,他們是怎么做到的?雖然不能說無房者都是買房難的人,但是大多數應該如此。
所以新華社評論稱,十幾萬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儼然成為火爆“投資品”,“打新熱”背后的買房牟利現象顯然與“房住不炒”理念背道而馳。
這簡直就是笑話嘛!真正需要住房的人搶得到嗎?千萬的房子剛需靠什么支付和交保證金?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,搶房子的人大多數心里都有一種買到即賺到的心理,這也很正常,可是這種設計明顯有漏洞。
多主體供給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如何去落實?保障供給有沒有跟上,否則當把所有人或者說連房子都沒有的人趕去買單價13萬/平的房子豈不是要鬧笑話?更不用說背后諸如“房屋代持”等操作亂象了。
對于調控政策,新華社認為,“打新熱”現象警示,增加供給、新房限價之外,樓市調控還有很多事要做,比如更多地關注住房流向,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,讓稅收杠桿發揮更大作用。這也給深圳未來的樓市調控提供了方向性指導。
有人說,能決定房地產稅的,不是新華社,是全國人大,這個我信,但是千萬不要低估每次官方媒體對外釋放的任何信號,我認為,新華社呼吁需要“硬核”調控,接下來深圳的樓市調控一定會有新動作,這個還是值得期待的。
今天不跟大家講怎么去看房,應該怎么挑,因為今天的文章不是一篇科普文,而是評論,況且這些購房者之所以不挑不是因為他們不會,而是他們根本不在乎。當所有人都不在乎房子本身時,大概就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了。
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:光宇吐樓市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(責任編輯:張洋 HN080)